English

一次跟随科学理性的旅行

2000-09-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范春萍 我有话说

现代人常常在不同的语境下述说自己的无奈。我现在最深刻的无奈之感是每日被杂务缭绕,没有时间读书。近日,“忙中偷忙”(因为实在无闲可偷),为“枣肉”吸引,以“别再错过贡布里希”的心情,囫囵吞枣地“咽下”了刘华杰博士的新书——《以科学的名义》。合上书页,端坐桌前,隐隐感到胃腹之中“枣核”的坚硬及消化的艰难。

《以科学的名义》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木犁书系·我思文丛”中的一部。书中,作者在略示原由之后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惟科学主义”者的“小帽”,我却切实地感到读这部书实实在在地是一次赴“科学主义”营地的旅行——虽然我本人在本质上也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但已经好久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如此坚定的“科学主义”心绪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点:1)对观念的深刻理解源于对理论的深刻把握,坚定的科学主义立场源于认知,而非源于信仰;2)做学问与分形有殊途同理之处;3)从科学知性进入哲学,难免有素朴唯物论倾向。

读这部书,时刻感受着科学修养对哲学研究的意义。从对随机性起源的论证、对自然科学有限性原则的阐释,到对EPR悖论及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追寻……,这些论题的展开无不需要深厚的基础自然科学功力的保障。久知浑沌和分形理论是华杰的强项,果不其然,书中始终有一条非线性理论探讨的主线。作者许多自然观、方法论的结论均得自于这条主线之上。不仅如此,在笔者看来,作者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源于主要以诸如浑沌、分形等非线性研究为特征案例的、科学元勘意义上的研究的结果。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坚定的科学主义立场源于认知,而非源于信仰。信仰是非理性的,它会在理性,甚至知性面前崩溃。

书中“《分形艺术》答问”一篇对“分形图”的描述使我想到了做学问的问题。分形图“从数学上讲”“具有极多的层次,把一幅16开面的分形图放大(同时增加精度)到足球场大小,仍然能观察到丰富的细节,放大到一座城市那么大,照样能看到层次和自相似性”。这真好比博而不杂的学问,从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到其背后理论的强大背景。

据作者介绍,他曾数度自歉地在面对一种行为需要时等待比自己更可以有作为的人出现却终未等到,最后还是由他在热爱和责任心的驱使下站出来。可见,在国内诸如浑沌哲学、分形艺术这样的领域中,刘华杰的工作,包括这部《以科学的名义》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开创性的。

15年前,笔者刚刚跨出大学校门不久,在一所师范院校教书。当时举国上下热“三论”,笔者亦曾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开出了一门名为“系统科学概论”的课,当时在教学中曾对“层次”问题颇有心得。刘华杰不但在此书中提出“逾层凌域”方法,而且行文中几乎处处不忘分层剖析,甚有得遇知音之喜。

然而,亦如作者在第三编“科学图书评论”的某篇中所言,任何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该书中亦有不尽人意之处。这书是一部论文集,看来选编是疏忽了修订,致使早年素朴唯物论的痕迹还留在其中。在“EPR悖论、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与实在”中,有这样的段落:“辩证唯物主义代表真理,但这决不意味着唯心主义都很渺小。……关键是如何保持唯物论思想,少犯唯心论错误。在实践中经常是唯心论提醒唯物论者注意自己的弱点,辩证地看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肯定唯心论在历史特定时期也有积极的作用。……在人们的唯物论思想还不能做到真正辩证的时代,唯心论就必然存在,也必然能起到补充作用,当然它有消极作用。”我们知道,诸如“渺小”、“唯心论错误”、“历史特定时期”、“积极作用”、“真正辩证”、“补充作用”、“消极作用”等提法都有些幼稚了。这也许就是作者自己在同一篇文章中对唯物论不同层次的划分吧——他把唯物论分为“素朴唯物论1”、“素朴唯物论2”、“辩证唯物论”三个层次。上面所引述的那段文字似该在第二个层次。看来思维方式的进步是要有个过程的。

应该说明的是,作者在书中曾非常明确地阐释过“科学是知性的”、“哲学是理性的”,缘何笔者却将此篇评论说成是“跟随科学理性的旅行”呢?因为即便科学如作者所论是“知性”的,而其对的反思也定然是理性的,这也就是科学哲学的层次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